亭亭华表耀门闾。……颖川郡派传千古,芳播
责任编辑:王斌2020-03-26 13:45:00
江州义门陈文化概述', NULL, '牟雯霏', NULL, '福建陈氏网', '', '江州义门,位于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,唐开元十九年(731),其始祖陈旺开基建庄,至宋嘉祐七年(1063)奉旨分庄,合族同居332年,创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迹。
德法兼治创造辉煌
陈姓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慎重追远,舜帝是陈姓血缘亲祖,陈胡公妫满是陈姓得姓始祖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陈国、南陈朝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,陈姓后裔大多散居大江南北膏腴之地,生息繁衍。胡公第六十二代孙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(731)购田置产,建庄义门。从此,义门陈氏子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,辛勤耕读,孝义传家,创造了十五代同炊、合族三千九百余口不分家的世界奇迹。《宋史?陈兢传》中写道“……昉家十三世同居,长幼七百余口(天福年间的人口数),不畜仆妾,上下姻睦,人无间言,每食必群坐广堂,未成人者别为一席。有犬百余,亦置一槽共食,一犬不至,群犬亦皆不食。”昉,即陈昉,江州司户陈衮之子,陈崇之孙,官至试奉礼郎,主家政三十五年,家业旺盛。其时创下的“百犬同槽,”堪称一绝。
陈氏家族为什么能够长期义居,久聚不散?其中最根本点是其善于治家,这是稳定内部的决定因素。“治家之道,必从孝道始,”陈氏族人“以为族既庶矣,居既睦矣,当礼乐以固之,诗书以文之”(徐锴《陈氏书堂记》)。于是创立学堂,教化子孙。这是陈氏家族治家方略中的基本理念,也是坚持陶冶族人道德情操的必由途径。其目的是使家族每一个成员都能“大小知教,内外如一”,做到上下尊卑有序,和睦相处,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的繁荣。
但是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家族人口的快速增长,单靠“以治家之道为人伦之本,欲隆风教之原,必从孝悌始”的儒教伦理来维系家族内部团结是不够的,还必须辅治于法。于是唐大顺元年(890),具有卓识远见的义门家长陈崇“恐将来昆云渐众,愚智不同,苟无敦睦之方”,遂立家法三十三条,其基本精神是“推功任能、惩恶劝善”,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。家法从家政管理、子孙教育、农桑生产、婚疾吊丧、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,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。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“均等”、“和同”,“人无间言而守义范”,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。
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,陈氏家族就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,制定家法,依法治家,它充分显示了义门陈氏祖先的智慧和才能。从此,义门陈家在其宗族人伦基础上实施“德法兼治、恩威并施”的治家方略。
“始者,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,三百口而义门立”。到宋太宗至道初(995),已是“宗族千余口,世守家法,孝谨不衰,闺(阖)门之内,肃于公府”(《宋史?陈兢传》)。到北宋中叶,义门陈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、富有特色的封建大家族。这个大家族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,具有和国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,形成了典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。
然而,义门陈氏何以要创立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呢?其中因由一时也说不清,但有一点必须肯定,即陈氏族人有施展才能的思想抱负!众所周知,陈姓人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,曾多次大起大落,几经磨炼,具备了一定的齐家治国的才能;况且义门建庄离南陈朝覆灭仅隔142年,在这里不能说没有怀念旧国的影子,或许是继承他们先人的天赋,即便已是乡野村民,亦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长期义聚,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。如这里“民俗朴实,服饰古野”、“近于淳古”(《九江旧府志?地理?风俗》、《宋史?陈兢传》);这里没有压迫、没有剥削,没有尔虞我诈和形形色色的欺蒙坑骗;这里人无贵贱,一律平等,有衣同穿,有饭同吃,同甘共苦;这里是“天民合一”,人的一生全由家族包下来,无须个人操心,日出而作,日没而歇;这里曾经一度形成“八百头牛耕日月,三千灯火读文章”的欣欣向荣局面。显然,它十分类似于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,不过,按当时的条件,这种现象是不可能长久的。然而,它却为我国封建社会个体农民树立了一个理想的生活榜样,也是人类进步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一种表现形式,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义门陈文化的核心是忠孝节义,“孝”是放在首位的。它植根于中国封建王道文化的土壤中,宣扬的是“忠君爱国、奉公守法”的王道思想,因此在一定程度内,它受到封建大小统治者的青睐与保护。这是家族发展的外部条件,所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,在华夏氏族发展史上独树一帜,结下了丰硕的果实。
发展教育、夯实基础
为了使家族能长久发展,持续兴盛,义门陈氏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。在家族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,曾先后创办了两级学校,优先发展教育。东佳书堂创立于唐龙纪年(889)前,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,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纪。东佳书院发展到宋代,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,“所藏帖与书,号为天下第一”(文德翼《求是堂集》)。
起初,东佳书堂只限本族子弟入学。唐大顺元年(890),陈崇在《家法三十三条》中规定:“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,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入学。稽有学成应举者。”又“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,训教童蒙,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,至冬月解散。童子年七岁令入学,至十五岁出学。有能者令入东佳”深造。陈氏是先立书屋,后创书堂,书屋与书堂统称为陈氏书堂,只是施教程度不同。书屋是基础教育,教化童蒙;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及大学教育,为应举入仕培养人才。
陈氏家庭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,又特别重视子孙的德育。从《陈氏推广家法十五条》中可以了解其德育思想:“子孙于蒙养时,先当择师,稍长,令从名师习圣贤书,教给礼义。不可读杂字及学刁滑词讼之事,以乖行谊心术;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。如果资性刚敏,明物清醇者,严教举业,期正道以取青紫。若中人以上,亦教之知理明义,使其去其凶狠骄惰之习,以承家教。又当教之以忠厚而俭朴,因之庶免习为轻浮以入败类”。
总之,义门陈氏办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子孙普遍接受教育,德、智并重。施教程度因人而异,不成才则成人,“礼乐以固之,诗书以文之”,于是“子弟之秀者,弱冠以上皆就学焉!”(徐锴《陈氏书堂记》)。
后来,随着书堂规模逐渐扩大,为了扩大陈氏对外界的影响,开始向外姓招生。“延四方学者,伏腊皆资焉!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”(释文莹《湘山野录》、《五代史》),声名鹊起。南唐徐锴在《陈氏书堂记》中写道:“堂庑数十间,聚书数千卷,田二十顷,以为游学之资。……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名立者盖有之。”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诗赞颂,如钱若水的“居住东佳对白云,义风深可劝人伦,儿童尽得诗书力,门巷偏多车马尘。”宋琪的“群贤肄业文方盛,孝友传家族更豪。”张齐贤的“儿童歌舞诗书内,乡党优游礼乐中。”还有苏轼、陈尧叟、杨亿等人的诗词吟咏,不再赘叙。可见陈氏办教育的影响之大。
东佳书堂所置学田二十顷,似为我国最早的“学田”。这一举措,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,有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在唐宋时期,东佳书堂为国为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,如陈氏“八英九才子”、“同榜三进士”广为美谈。据各地义门陈氏宗谱载:仅“宋庆历四年(1044)计,应举者四百有三,登科四十有五。郎署之在朝者琛、逊而下十八人,当要路而居剌史、司马、参军、县令者珪、俦而下二十九人,”名噪一时。
简而言之,陈氏家族如此重视教育,也是顺应时代潮流,它是历史的产物。自隋朝废除世袭制,实行科举选仕以来,要想跻身于统治阶层的圈子内,也只有通过科举这条唯一的途径。因此,陈氏花钱办教育也是一种合时的抉择!东佳书院的成功,对当年义门陈的发展影响很大,并对之后的人才辈出,是一种潜在促进因素。
历朝旌表褒崇义门
江州义门,是义门陈氏的发源地,是我国一处历朝旌表,累世颂扬的文化胜地。唐僖宗中和四年(884)首旌其门,南唐昇元元年(937)又诏立“义门”。淳化四年(993),宋太宗宣陈兢入朝,询之:“汝义门所以义聚,何也?”兢曰:“公也!公则无私,无私方可义聚。”太宗赞之,遂赐匾一块,御书“至公无私”。是年,又赐一御梨和鸽。梨,兢独食;鸽,兢持归,碎鸽和醍酒一壶,合门三千余口共尝其味。使者复奏曰:“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。”帝叹之曰:“诚哉,义门也!”至道二年(996),宋太宗遣内侍裴愈赐义门陈氏御书三十三卷,愈复上陈氏家法两篇(即《义门家法三十三条》和《义门家范十二则》),太宗甚喜,赞曰:“天下有此人家,真良家也!”并敕送史馆缮写,赐王公、大臣各一本,使知孝义之风,率化朝野。次年,太宗又以飞白笔一轴曰“义居人”以赐之,还赐文百轴抚家,并亲自为义门题诗:“水阁山斋架碧虚,亭亭华表耀门闾。……颖川郡派传千古,芳播江州绍有虞。”大中祥符四年(1011),宋真宗撰柱联:“三千余口文章第,五百年来孝义家。”宋仁宗天圣元年(1023),幸逢圣朝追美之典,追赐义门陈氏先祖五世公爵:赐一世祖陈旺晋国公,二世祖陈机燕国公,三世祖陈感许国公,四世祖陈兰吴国公,五世祖陈青齐国公。敕建祠堂以祀之,咸化同堂之义。
为弘扬孝义,风化乡邦,自唐入宋以来,历代帝王相继褒崇义门,敕封官秩,蠲免义门陈家沿征杂科徭役。
祖德煌煌,沐烈流光。义门陈氏家族的繁荣与发展,离不开历代皇帝的旌表与支持。应该说,皇帝的多次旌表是对义门陈文化的赏识和肯定,也说明了义门陈文化影响的深远与广大。大批墨客骚人、名宦仕子慕名而来,像文彦博、寇准、苏轼、晏殊、陆游等,他们挥毫泼墨,吟诗撰文,留下了大量的锦绣文章。
景观恢弘,人文胜地
到宋嘉祐年间(1056),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已发展到15代不分家,聚族3900余口,庄田、园林300多处。经过三百多年的辛勤劳动,义门陈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。在以“义门坊”为中心的方圆二十多里的土地上,街坊、铺行、旌表台、御书楼、百柱塘水榭、廨宇、碑厅、接官厅、德星楼、刑杖厅、都蚕院、永清寺、百犬牢、秋千院、嬉戏亭、寿安堂、东皋书屋、东佳书堂等建筑群落,鳞次栉比,错落有致,呈现出一派“亭台楼阁,耸延四方;廨宇庭院,气势恢宏”的景观,创造了“堂前架上衣无主,三岁孩儿不识母。丈夫不听妻偏言,耕男不道田中苦”以至“室无私财,厨无异馔”的一种既封建又具浓厚民主意识的氏族公社生活,全家和睦相处,其乐融融。
这里曾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人文胜地,在这里不仅可以见到历朝旌表文物真迹,名人仕宦题赠、恢弘的建筑、古朴的民风,还有“延四方学者,伏腊皆资”的东佳书院,更有“百犬同槽”的人间奇观。早在唐僖宗朝,李儇便写下了“金门宴罢月如银,环佩珊珊出凤闉。问道江南谁第一,咸称唯有义门陈”的赞诗,当年义门陈故居,是名副其实的一方乐园。
经济危机奉诏分家
义门陈家是一个典型的“一大二公”的氏族公社,其人权、财权高度集中,连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统一平均供给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者。在家长的统筹安排下,生活有条理,分工很明确。庄田是按其大小分房族经营管理,统一核算